上海天气云图_上海天气云图预报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上海天气云图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上海天气云图的话题吧。
1.怎样看卫星云
2.什么叫强对流天气?
3.2018年8月台风摩羯对上海有什么影响台风摩羯影响哪些城市
4.上海天气预报为何总把上海最低温度报得偏高?
5.上海市气象局的技术体系
怎样看卫星云
卫星云图这样看。
卫星云图上的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由于我国陆地大部分处在中、高纬度地区,这一地带的高空气流的走向基本上自西向东运动的,所以,我们每天看卫星云图,特别是在冬春季节,云系一般自西向东移动。
卫星云图,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到的地球上的云层覆盖和地表面特征的图像。目前接收的云图主要有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及水汽图等。利用卫星云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在海洋、沙漠、高原等缺少气象观测台站的地区,卫星云图所提供的资料,弥补了常规探测资料的不足,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了重要作用。
人造卫星对地球的观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人们既可以接收可见光云图也可通过使用合适的感光仪器接收到其它波段的卫星照片如红外云图。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
卫星云图是地面接受到的来自气象卫星的云况。按气象卫星飞行的轨道,可分为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和对地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云图两种。前者连续的是不同地点上的云况;后者连续的代表卫星下方同一范围云的连续情况。按气象卫星取得云况的仪器不同,可分为可见光卫星云图和红外卫星云图。
什么叫强对流天气?
目前今年上海受影响的也就梅花1个
热带风暴艾利(Aere)PAGASA:Bebeng
主条目:热带风暴艾利 (2011年)
热带风暴 (JMA)
热带风暴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5月6日—5月12日
强度 85 km/h (50 英里) (十分钟), 990 hPa (毫巴)
5月5日日本气象厅升格一个低压区为热带低气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TCFA。
5月6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并编号为03W,其后菲律宾当地的气象部门命名此风暴为Bebeng。同日,日本气象厅开始发出Gale Warning;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5月7日下午3时获日本气象厅命名为艾利并升格为热带风暴[12][13][14][15][16],同日下午4时香港天文台亦将其升格。此外,5月7日其路径比各气象部门预期偏西,风暴亦同时正在增强。
5月8日早上,此风暴已达到风速每小时85公里,并且正在接近沿岸,但同时风暴移动速度缓慢。接近中午时份,此风暴登陆菲律宾南部,极快出海。下午行有效重整,强度稍微减弱后回稳。同日中央气象局表示,艾利可能自台湾东部掠过,但需等待其通过吕宋岛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
5月9日5时30分中央气象局发布海上台风警报。
5月10日由于中央气象局预测台风未来路径将偏向东方,影响台湾机率小,中央气象局于17时30分解除台风警报。同日,艾利开始移动时速加快。
5月12日中午过后(UTC+9)艾利转化为温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也于当日为艾利发出最后警告。
[编辑] 台风桑达(Songda)PAGASA:Chedeng
主条目:台风桑达 (2011年)
台风 (JMA)
5级 超级 台风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5月20日—2011年5月29日
强度 205 km/h (125 英里) (十分钟), 920 hPa (毫巴)
5月19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热带气旋生成警告。[17]
5月20日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及给予编号04W,数小时后日本气象厅亦发出烈风警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曾将其升格至热带风暴但其后又降回热带低气压,并又于稍后再次升格为热带风暴。
5月22日日本气象厅将其命名为桑达并升格为热带风暴,风暴则继续向西移动。台湾中央气象局亦升格之为轻度台风;同日晚上,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5月24日获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1级台风[18]。5月25日上午八时再获该中心升格为3级台风,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升格为中度台风。同日下午四时,香港天文台升格之为强台风。
随后桑达威力继续增强,5月26日上午八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升格之为强烈台风[19],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升格之为超级台风,为今年太平洋台风季首个五级台风。
桑达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抵日本南部海域,强度有所减弱。5月28日2时30分,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降格为中度台风。
5月29日0时该局再将其降格为轻度台风,同日下午2时,桑达转化为温带气旋,日本气象厅降格之为低压区。
[编辑] 热带风暴莎莉嘉(Sarika)PAGASA:Dodong
主条目:热带风暴莎莉嘉
热带风暴 (JMA)
热带风暴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6月9日—2011年6月11日
强度 75 km/h (45 英里) (十分钟), 995 hPa (毫巴)
早于6月2日,一个热带扰动生成。其后该热带扰动于菲律宾渐向西北移动。
于6月9日早上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热带气旋生成警报并评级之为HIGH;同日上午11时左右,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6月10日2时,中央气象局已将莎莉嘉升格为轻度台风,亦于同日早上升格之为热带风暴并给出近中心最低气压1000hPa。香港天文台于同日上午11时给出中心最低气压为995 hPa,同日下午2时(14时)中央气象局给出莎莉嘉中心最低气压998hPa,同时日本气象厅将最高风速上调至40 knots。
6月11日2时,莎莉嘉在卫星云图上看似解体、消散,但是台风中心还保有瞬间之最大阵风 25 米/秒,为轻度台风。但同日5时登陆广东时,结构遭破坏,中央气象局于同日8时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6月12日莎莉嘉已经转为锋面带,完全消散了。
[编辑] 热带风暴海马(Haima)PAGASA:Egay
主条目:热带风暴海马 (2011年)
热带风暴 (JMA)
热带风暴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6月17日—2011年6月25日
强度 85 km/h (50 英里) (十分钟), 985 hPa (毫巴)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2011年6月17日上午5时升格此热带扰动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6W。6月18日下午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其中心最低气压为1004百帕。同日晚上10时,香港天文台升格为热带低气压[20],及测出中心最低气压为1002百帕。
6月19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曾一度升格热带风暴,但于同日稍后时间降格为热带低气压。6月20日,此风暴渐接近香港,香港天文台发出该年第二个热带气旋警告信号[21];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曾一度升格热带风暴但六小时后又降格。
6月21日下午三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海马。同日下午,中央气象局亦升格为轻度台风,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亦升格为热带风暴。晚上9时,日本气象厅报告测得最低气压为994 hPa。
6月22日上午10时,香港天文台升格为热带风暴。至13时,香港天文台测得每小时风速75公里,及最低气压985 hPa。同日晚上,香港天文台已经测得最高风速85公里每小时,但连续数小时均停留不动。
6月23日上午,海马于广东西部登陆。同日晚上8时,中央气象局测出海马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已减弱为990百帕,但它仍然是轻度台风。
同日上午10时10分,海马于阳西与电白一带登陆[22]。两小时后再次出海[23],同日下午4时50分再于吴川市登陆[24]。
6月24日上午,中央气象局预测,48小时内海马会减弱为热带低气压。但它仍然是轻度台风。同日6下半天中心离开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朝越南前进,6/24上午中心尚在北部湾,预计明天凌晨就会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同日14时,中央气象局测出海马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减弱为992百帕,但它仍然是轻度台风。同日傍晚,中央气象局测出海马的中心最低气压再度增强为988百帕,
6月25日2时海马于越南登陆,它仍然是轻度台风。 海马于6月25日8时减弱为热带低气压,中心最低气压992百帕。同日傍晚,海马已减弱为低压区。
[编辑] 强烈热带风暴米雷(Meari)PAGASA:Falcon
主条目:强烈热带风暴米雷 (2011年)
强烈热带风暴 (JMA)
热带风暴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6月21日—2011年6月27日
强度 110 km/h (70 英里) (十分钟), 970 hPa (毫巴)
6月21日14时中央气象局发布的天气图已将07W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测出中心最低气压为1002百帕。6月22日下午,中央气象局、日本气象厅升格为轻台、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米雷。
6月22日,中央气象局于14时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6月23日当地报道,最快于6/23晚间发出海上台风警报[25],不排除增强为中度台风并发布陆上台风警报。同日23时30分,中央气象局发布海上台风警报。
6月23日20时中央气象局测出米雷的中心最低气压为993百帕。
6月24日17时30分中央气象局测出米雷的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85百帕。由于米雷有庞大的环流,6月24日中午开始台湾北部已经出现阵雨或豪雨。18时正,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并报告测得最低气压980百帕。
6月25日米雷的中心最低气压又增强为970百帕。(中央气象局则公布982百帕)
6月26日8时,根据中央气象局的报告米雷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85百帕,但它仍然是轻度台风。同日下午14时米雷登陆青岛(中国中央气象台认定21时10分登陆荣成成山),根据中央气象局的报告米雷中心最低气压仍然为985百帕,故它仍然是轻度台风。同日15时米雷进入北黄海,朝着朝鲜半岛的北朝鲜前进,中央气象局预测6月27日清晨米雷将会登陆朝鲜。
6月27日8时米雷还没登陆朝鲜,从卫星云图米雷看似已经消散,但米雷还是保有20m/s的风速,仍为轻度台风。同时,日本气象厅测出米雷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减弱为990百帕。根据中央气象局报告指出米雷仍为轻度台风。同日9时米雷从北朝鲜登陆,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报告已降格为低压区。
[编辑] 台风马鞍(Ma-on)PAGASA:Ineng
主条目:台风马鞍 (2011年)
台风 (JMA)
4级 台风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7月11日—2011年7月24日
强度 175 km/h (110 英里) (十分钟), 930 hPa (毫巴)
7月10日,一个低压区被升格为热带扰动,并获给予编号90W
7月11日,一热带扰动(90W)被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获给予编号08W。同日14时中央气象局测出该低气压的中心最低气压为1008百帕。同日20时中央气象局测出该低气压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增强为1006百帕,并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7月12日上午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该低气压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增强为1004百帕,下午2时则增强至998百帕。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马鞍,并给予国际编号1106,同时中央气象局及中央气象台亦升格为轻度台风及热带风暴。由于此台风未进入香港天文台的警告责任范围,香港天文台未对此台风作出任何评级。同日20时,中央气象局测出该低气压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增强为995百帕。
7月13日凌晨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该低气压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增强为990百帕。早上5时,香港天文台在天气图上评级为强烈热带风暴。同日8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85百帕,8时45分日本气象厅同时跟进。14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80百帕。20时45分,日本气象厅测出中心最低气压为970百帕。同日晚上23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台风。而同时,香港天文台亦将其提升为一台风
7月14日上午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65百帕,上午5时35分日本气象厅同时跟进。马鞍台风持续增强,同日上午8时45分日本气象厅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60百帕。同日20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55百帕,20时50分日本气象厅同时跟进。
7月15日8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45百帕,香港天文台把马鞍升格为强台风。8时45分日本气象厅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50百帕。14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40百帕。
7月16日,马鞍以及于7月14日生成的热带风暴蝎虎互旋,并产生藤原效应,蝎虎的云带及系统渐渐被马鞍吸收。同日下午,蝎虎被完全吞噬及吸收,成为马鞍的一部份。而吸收蝎虎后,马鞍亦曾出现双眼壁。
同日下午16时15分(UTC+8)香港天文台把马鞍升格为超强台风。20时,中央气象局将马鞍升格为强烈台风,中心最低气压930百帕。
7月17日上午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30百帕,升格为强烈台风。8时之后,台风开始逐渐减弱,同日下午4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强台风。
7月18日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40百帕,并降格为中度台风。同日1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指其不会登陆日本,但在20时又预测会登陆日本奈良地区。
7月20日马鞍台风逐渐转向,0时30分(UTC+9),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70百帕,并于德岛县南部登陆。同日8时50分,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80百帕,并于潮岬(和歌山县东牟娄郡串本町)登陆。同日下午,中央气象局将马鞍降格为轻度台风。
7月21日7时40分(UTC+8),日本气象厅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85百帕,比昨天又高出5个百帕。
7月22日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90百帕,比昨天又高出5个百帕,并且转往东北偏北方前进。同日8时,JTWC为马鞍台风发出最后报告。
7月23日5时45分时,日本气象厅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为985百帕,但中央气象局则为马鞍台风发出最后报告。根据日本气象厅在5时45分发布气旋资讯,该台风还要到7月25日2时才会被降格为温带气旋,而目前强度是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已经认定此为一个亚热带气旋,并对他发展成为热带气旋的机率评级为LOW。
7月24日8时40分,日本气象厅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90百帕。同日15时,日本气象厅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92百帕,并预料将会于7月25日凌晨减弱为温带低气压。同日20时00分(UTC+8),日本气象厅将马鞍降格为温带气旋。
7月26日该低气压虽被日本气象厅将降格为温带气旋,但并未附带锋面,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已经认定此为一个亚热带气旋,中央气象局的最新天气图给出中心气压升到1006百帕,7月27日14时中央气象局的最新天气图给出该低气压中心气压降为1004百帕以时速10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移动。
7月28日2时,日本气象厅的天气图和中央气象局的天气图都还有标示低压,日本气象厅给出的中心气压又降为1002百帕,并缓慢的向南移动。同日中午(UTC+9)日本气象厅天气图给出数据表示,该低气压向南偏西南方向缓慢的移动,给出的中心气压仍为1002百帕。
7月29日2时,日本气象厅的天气图给出数据表示,该低气压向南方向缓慢的移动,给出的中心气压降为1000百帕。
7月30日日本气象厅的天气图给出数据表示,该低气压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北移动。
8月1日马鞍转化的温带气旋,低压中心已消失。
[编辑] 热带风暴蝎虎(Tokage)PAGASA:Hanna
主条目:热带风暴蝎虎 (2011年)
热带风暴 (JMA)
热带低气压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7月14日—2011年7月16日
强度 65 km/h (40 英里) (十分钟), 998 hPa (毫巴)
此热带气旋早于7月11日已被编号为一个热带扰动(92W),其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多次给出LOW评价。
7月14日日本气象厅升格为一个热带低气压(报告气压为1006帕),中央气象局亦发出天气概况(报告气压为1002帕)。同日下午1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给出High评价,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7月15日中午,日本气象厅、中央气象局提升为热带风暴及轻度台风,香港天文台则升格为热带低气压,日本气象厅命名之为蝎虎。同日下午1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一个热带低气压,并编号为09W,在报告中指出不久会被另一个台风——马鞍所吸收;晚上20时,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而该局发布的最新天气图上将热带风暴蝎虎(Tokage)标示为,报告气压为998百帕。
7月16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停编;稍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发出最后警告(Final Warning)。热带风暴蝎虎是因受台风马鞍影响才减弱为热带低气压,预计再24小时内该热带低气压将会被马鞍所吸收。7月16日,上午8时中央气象局发布的最新天气图上将热带风暴蝎虎(Tokage)标示为TD,报告气压为1002百帕,表示中央气象局并未将其降格为普通的低压区。该天气图表示:蝎虎(Tokage)正以20公里的速度向东北方移动。同日14时中央气象局发布的最新天气图上热带风暴蝎虎(Tokage)已经被台风马鞍完全吸收。
[编辑] 强烈热带风暴洛坦(Nock-ten)强烈热带风暴 (JMA)
1级 台风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7月24日—2011年7月30日
强度 105 km/h (65 英里) (十分钟), 985 hPa (毫巴)
PAGASA: Juaning
主条目:强烈热带风暴洛坦 (2011年)
7月20日一个热带扰动于菲律宾以东太平洋海域形成,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给予编号93W。
7月22日中央气象局没有标示中心气压,只标示“L”。
7月24日该热带扰动形成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及同时给予编号10W,但中央气象局及日本气象厅均未将它升格,只报告中心气压为1006百帕。香港天文台则在天气报告中表示一个热带低气压正在形成当中。
7月25日,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发出烈风警报(Gale Warning)。稍后,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给予命名Juaning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中央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均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7月26日8时,中央气象局将此热带风暴升格为轻度台风;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给予命名并升格为热带风暴。同日12时,香港天文台将洛坦升格为热带风暴。
7月27日上午此风暴出现风眼,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9时30分香港天文台亦跟随升格。早上10时,此风暴登陆菲律宾奥罗拉省。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上午11时升格为一级台风,但登陆菲律宾后已降格为一热带风暴。同日14时中央气象局测出洛坦中心最低气压为985百帕。
7月28日2时45分,由于登陆菲律宾关系日本气象厅测出洛坦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92百帕,还会再次增强,日本气象厅也测出洛坦移动时速为30 km/hr,而中央气象局测出时速为35 km/hr。
7月29日12时,日本气象厅测出洛坦中心最低气压维持于990百帕左右。香港天文台测出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90公里。下午17时40分,洛坦登陆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26],并继续穿越海南岛北部,移入北部湾。登陆前,中心气压稍为增强为985百帕。登陆以后,中心气压维持于984百帕,时速20公里,西北向。
7月30日凌晨3时,最低气压维持于985百帕左右。香港天文台宣告洛坦减弱为热带风暴[27]。正午12时,洛坦集结于越南河内东南约260公里,北纬19.5度,东经107.3度附近。其移动时速为18公里,西向,继续移向越南北部。[27]2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最后警报。
[编辑] 台风梅花(Muifa)PAGASA: Kabayan
主条目:台风梅花 (2011年)
台风 (JMA)
5级 超级 台风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7月26日—
强度 185 km/h (115 英里) (十分钟), 930 hPa (毫巴)
7月24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形成,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给予Low及Medium评价。至7月25日,升至High评价,同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7月26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给予编号11W,中央气象局亦有跟随升格;同日早上,日本气象厅发出烈风警报。
7月27日,香港天文台将此风暴评级为热带低气压。
7月28日早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同日14时,日本气象厅亦升格,并名之为梅花;20时,香港天文台亦升格之。
7月29日7时40分,日本气象厅测出梅花中心最低气压为990百帕。
7月30日4时,日本气象厅测出梅花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80百帕。14时,中央气象局升格为中度台风,中心气压增强为970百帕,55分日本气象厅跟进。 8时到20时12个小时间,梅花平均风速由110km/h增强到215km/h,从热带风暴跨越到四级台风,增长速度几乎超过1983年的台风佛瑞特。
7月31日8时,梅花增强到五级台风的260km/h,几乎平了台风佛瑞特的增强速度纪录。14时,梅花稍为减弱,回到4级台风的分级,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测出平均风速为125knot。
[编辑] 强烈热带风暴苗柏(Merbok)主条目:强烈热带风暴苗柏 (2011年)
强烈热带风暴 (JMA)
1级 台风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8月2日—
强度 110 km/h (70 英里) (十分钟), 985 hPa (毫巴)
8月2日于东经162度,北纬23度一个热带扰动形成,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级为Medium。
8月3日早上,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苗柏,同时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苗柏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发出第一次报告。晚上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苗柏升格为热带风暴。
2018年8月台风摩羯对上海有什么影响台风摩羯影响哪些城市
强对流天气相关定义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央气象台7月18日早6时发布暴雨及强对流天气警报: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四川西北部及南部和东部、重庆、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云南东北部以及河南中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大部、山东大部、北京、天津、辽宁大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其中四川盆地东北部、重庆中西部以及山东半岛北部、辽宁北部和东部、吉林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上述地区局地并将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这种天气破坏力很强,它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世界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气象学上所指的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强对流天气灾害特点
强对流天气是以大尺度天气系统为背景,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或决定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和移动过程,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又对大尺度天气系统有反馈作用。广东省强对流天气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发生早、结束迟
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一般2月开始发生,至9月以后逐渐减少,个别年份可提前在1月出现,推迟至10~12月结束。
▲(2)强度大、破坏性强
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与其它地区强对流天气一样,具有垂直方向速度大、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如出现强对流天气时,一些过程的瞬时风速达12级或以上,甚至超过100米/秒。
▲(3)出现频繁,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
强对流天气是广东各种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大风、飑线、冰雹和龙卷风出现均较频繁,例如,有的年份,一天内竟降冰雹4次,最长降雹时间可持续半小时;有的月份,全省可出现持续多日降雹。强对流天气的水平尺度小,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几公里。生命史短,一般仅几小时至几十小时。此外,它还有气象要素梯度大以及非地转平衡、非静力平衡的基本特征。
对流天气易于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形成和发展,如山脉两侧、海陆边界、湖泊周围、沼泽地带等等,因此,各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与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强对流天气为何频繁
强对流天气今年为何频繁发生?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副主任周庆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入汛以来,全国主要降雨带在一个地区“盯”着的时间不是太长,所以某个地区持续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不多。局部地区强对流天气范围大次数频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今年南下的冷空气异常活跃,频繁南下的冷空气比较潮湿而且十分不稳定,这种湿暖的大气在盛夏炎热的午后,会产生强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出现强对流天气。另外,北方地区高空受较强西北气流控制,白天天气晴好,太阳辐射强,近地面气温升高迅速,而位于华北地区的低涡相对稳定,常常引导冷平流南下,在部分地区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大气层,使得这些地区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的另一罪魁祸首是全球气候变暖。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近年来天气变化的幅度正在加剧是事实,最近一个月以来,全球各地纷纷传来天气反常的报告。几乎与北京突遭暴雨的同时,上海也遭到了暴雨的袭击,亚洲的很多国家如日本、孟加拉国等国家也遭受剧烈的强对流天气袭击,罗马尼亚热死了18人的高温天气突然变成了夹杂着冰雹的雨,雷电击中4人。同样遭受暴雨困扰的还有意大利北部、法国和南亚。德国和意大利的山区甚至上演了“七月飞雪”。
强对流天气出现时间
广东的强对流天气全年都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冬季较为少见。短时强降水一年四季都可见,也以春、夏、秋三季为多。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或夏秋之交(4~10月),以前者居多。飑线多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冷锋前的暖区中,台风前缘也常有飑线出现,以3~9月居多。冰雹在广东省大多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激烈的2~5月份,也可在盛夏强烈而持久的雷暴中降落。
强对流天气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具有突发性、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一旦强对流天气发生,它的破坏力极大,其影响波及到农业、工业、电力、通讯、城市建设、航空、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并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
强对流天气灾害分类
▲(一)飑线
气象上所谓飑,是指突然发生的风向突变,风力突增的强风现象。而飑线是指风向和风力发生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沿着飑线可出现雷暴、暴雨、大风、冰雹和龙卷等剧烈的天气现象,它是一条雷暴或积雨云带。
飑线是受起伏地形和热力分布不均而产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综合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除与天气形势有密切关系外,地方性条件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常出现在雷雨云到来之前或冷锋之前,春、夏季节的积雨云里最易发生。潮湿不稳定气层能助长飑线的强烈发展。当它即将出现时,天气闷热,风向很乱或多偏南风。当强冷空气入侵时,地面冷锋前部的暖气团中,或低压槽附近,大气存在不稳定层结,此时最易形成飑线天气。飑线多发生在傍晚至夜间。
飑线从生成到消亡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一般经历3~5个小时,有6级左右大风,并伴有雷雨。
(2)全盛阶段,历时1~2小时,风向突然改变,风速骤增,常由8级猛增至12级以上,气压急剧上升,温度剧降,短时间会降低10°C以上。这阶段发生的狂风暴雨,破坏力很大。
(3)消散阶段,历时2小时左右,风力减小,雷雨强度降低,气压渐降,气温渐升,天气渐好。
▲(二)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其风力可达12级以上,最大可达100米/秒以上,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它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现象,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遭受损失。龙卷风分为陆龙卷和海龙卷。出现在陆地上的龙卷称为陆龙卷,出现在海面上的龙卷称为海龙卷。它旋转力很强,常把地表面上的水、尘土、泥沙等卷挟而上,从四面八方聚拢成管状,有如“龙从天降”,因而得名龙卷。陆上龙卷风外围多为泥沙;海上龙卷外围多为海水。海上的这种龙卷群众也叫它“龙吸水”。
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其形成和发展同飑线系统等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龙卷风更严重一些。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大量的能量供应,因而需要有强烈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存在。它与热带气旋性质相似,只不过尺度比热带气旋小很多。在形成和发展时,由于空气对流,使龙卷中心的气压变得很低,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四周气压较高的空气就向龙卷中心流动,当它未流到中心时就围绕着中心旋转起来,从而形成空气的旋涡。
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平均为250米左右,最大为1千米左右。在空中直径可有几千米,最大有10千米。极大风速每小时可达150千米至450千米,龙卷风持续时间,一般仅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十分钟,但造成的灾害是很严重的。
广东是我国龙卷风多发区之一,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从时间上看,以春末夏初为多,从地区上看以沿海地区最多,内陆较少。
▲(三)冰雹
冰雹是从雷雨云中降落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降水。常见的冰雹大小如豆粒,直径2厘米左右,大的有像鸡蛋那么大(直径约1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多厘米以上。
冰雹是由于冰晶或雨滴在对流的积雨云中几上几下翻滚凝聚而降落的固体降水。它通常是产生在系统性的锋面活动或热带气旋登陆影响过程中,但也有局部性的。冰雹一般多出现在春夏之交,空气粤鞣⒄雇⒌奈绾螅叶喑鱿衷谀诼缴角T诖怪狈⒄雇⒌幕暝浦卸加斜⒋嬖冢⒁诼涞刂安槐蝗诨浦械谋⒕捅匦朐鲋磷愎淮蟆?掌泻芮康木哂忻飨云鸱纳仙髂苁贡⒃诳掌蟹锤瓷刀龀ぁ>莨兰疲当⑹保仙硕匦氪笥?0米/秒;要产生10厘米的大雹,必须要有50米/秒以上的上升气流运动(一般产生雷雨的积雨云上升运动仅10米/秒左右)。这样强的上升运动,完全靠大气不稳定的能量释放而获得。所以降雹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空气中存在极不稳定的大气层,不稳定层越厚,越是利于降雹。
在积雨云内,0°C层以下的云层由水滴组成,0°C层以上的云层由过冷却水滴组成,再高一些的云层则由过冷却水滴与雪花和冰晶等混合组成。如果积雨云中上升气流时强时弱,当上升的冷却水滴与上空的冰晶或雪花相碰,过冷水滴就冻成冰雹的核心。冰雹形成后,或因上升气流减弱,或因其重量较大而下降,当它降到0°C层以下后,又有一部分水滴粘于其上,这时若上升气流增强,它又被带到0°C层以上的低温区,雹核表面的水又被冻成冰,当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时,它便落到地面,成为冰雹。
▲(四)雷雨大风
雷雨大风,指在出现雷、雨天气现象时,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17.2米/秒)的天气现象。有时也将雷雨大风称作飑。当雷雨大风发生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狂风夹伴强降水,有时伴有冰雹,风速极大。它涉及的范围一般只有几公里至几十公里。
雷雨大风常出现在强烈冷锋前面的雷暴高压中。雷暴高压是存在于雷暴区附近地面气压场的一个很小的局部高压,雷暴高压中心温度比四周低,下沉气流极为明显,雷暴高压前部为暖区,暖区有上升气流,就在这个下沉气流与上升气流之间,存在着一条狭窄的风向切变带,其为雷雨大风发生处,它过境时带来极强烈的暴风雨。如果雷雨大风发生在单一气团内部,那么它常常是由于局地受热不均引起。雷雨大风的生命史极短。
▲(五)短时强降水
短时强降水是指短时间内降水强度较大,其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值的天气现象。这一量值的规定,各地气象台站不尽相同。
▲(六)雷暴
强对流天气往往又会带来雷暴,当大气中的层结处于不稳定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对流,云与云、云与地面之间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发生放电,有时雷声隆隆、耀眼的闪电划破天空,常伴有大风、阵性降雨或冰雹,因此雷暴天气总是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联系在一起。
由于雷暴的发生发展与积雨云联系在一起,从雷暴云的出现到消失,它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水平范围只有几公里或十几公里,在时间尺度上也仅有2-3小时,因此,这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在预报上有一定的难度。
强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雷电会引起雷击火险,大风刮倒房屋,拔起大树,果木蔬菜等农作物遭冰雹袭击后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有时局地暴雨还会引起山洪爆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强对流天气带来危害
强对流天气灾害大体上可将其归纳为风害、涝害、雹害。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往往几种灾害同时出现,对国计民生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飑线、龙卷风和雷雨大风最突出的气象要素之一是强风。
飑线在本省比较常见,全省各地均可发生。尽管飑线的水平尺度小,但在其影响的范围内都将发生强大的风、雨灾害,可导致树木折倒,房屋掀翻,瓦砾飞行,人畜受伤受害,庄稼倒伏。飑对广东内河航行的船只危害也较大,如1980年2月27日在潭江水道行驶的曙光401客轮,被飑吹沉,死亡301人,经济损失100万元;1983年3月1日在东平水道航行的红星283号,被飑吹沉,死亡148人,经济损失110万元;1985年3月27日在天河水道航行的红星312客轮,被飑吹沉,死亡83人,经济损失120万元。除此之外,几乎每年都有客、货船被飑吹沉事件发生,造成不同程度损失。
龙卷风的风向旋转时,中心风力可达100~200米/秒,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如1987年4月6日在从化发生的一次龙卷风,吹塌房屋950间,严重损坏3210间,吹断荔枝1460棵,三华李、柑桔橙等果树15300株,死亡4人,受伤14人,经济损失100多万元;1990年4月10日龙卷风袭击阳江市,死亡16人,伤10人,倒塌房屋250多间,揭顶750间,在漠阳江上航行的船只被龙卷风吹倒,死10人,伤5人。1986年5月龙卷风袭击信宜和1989年4月23日龙卷风袭击普宁,亦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雷雨大风的风力一般小于飑线和龙卷风,但它的发生不仅有大风,而且伴随有电闪雷呜和暴雨等现象,个别的雷鸣巨响使人感觉到有如地震一般。雷雨大风可导致人、畜伤亡、房屋倒塌和大片农作物被毁等。如1997年4月12日,花都、从化和广州市白云区15个乡镇遭受雷雨大风袭击,受伤2人,损坏房屋1047间,揭掉瓦房瓦面280间,荔枝等果树被吹断4800多棵,倒塌工棚6.6万平方米,损坏稻田、菜地4074亩,死亡三鸟6.5万只,直接经济损失2481万元。此外,雷电对航空活动造成的危害尤其严重。雷电也可能引发森林大灾和山火。
冰雹是雷雨云中水汽凝华和水滴冻结相结合的产物。雹以雹胚(霰)为核心,外面包有好几层冰壳。雹的密度大致在每立方米300千克至900千克之间,平均为每立方米700~800千克,大冰雹的降落速度可达每秒30米或更大。降雹形成的灾害虽然是局部和短时的,但后果是严重的。降雹会砸坏农作物、果园、房屋和其它设施、设备,致人畜伤亡。如1997年4月12日茂名市北部山区出现暴雨和冰雹等灾害,信宜市14个乡镇出现6~7级阵风,最大冰雹重15公斤,一般大的如鸡蛋,小如花生米,造成3人死亡,倒塌房屋750间,被揭房屋瓦面2万多间,损失三鸟300多万只,经济作物受损达10多万亩。1997年4月3日清新县10个镇受冰雹袭击,全县受损房屋10750间。高州市6个镇受冰雹袭击,损坏房屋16000间。
短时强降水易于形成洪水内涝,影响作物生长,影响人类正常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作物超时浸泡会烂根、死苗;房屋、堤坝长期浸泡会倒房、坍堤、垮坝。此外,内涝易于瘟疫和作物病虫害的流行。洪水可冲毁堤坝,淹没农田,毁掉庄稼,冲击桥梁,淹没房屋和家园,使人们流离失所,人畜均难逃其浩劫。短时强降水常构成暴雨的一部分。如1997年5月7~9日,清远市和广州市北部普降短时暴雨,清远市源潭镇降939毫米;高桥镇降512毫米;佛冈县龙山镇降614毫米;广州的花都市梯面镇降460毫米,从化龙潭镇降425毫米,由于暴雨集中,强度大,致使山洪暴发,山体下滑,江河水位猛涨,部分堤围溃决,造成极其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6万人,死亡112人。倒塌房屋1.83万间。全停产乡镇企业65个,冲毁桥涵52座。损坏高压输电线路12千米,损坏通讯线路82千米,农业受浸面积3.9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13.7亿元。
总而言之,强对流天气的破坏力很强,会产生严重的灾害。若以风速估计该类天气的能量,则一个强对流风暴的平均能量可达108千瓦·时,大约相当于10多个原子弹爆炸时具有的能量。国际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的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广东在1980~1985年期间发生的三次海难事件都是处于这种天气背景之下。
由于各类强对流天气有各自的发生季节和发生特点,农业生产为户外作业,又是根据季节来安排的,所以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类作物的危害不尽相同。上述的洪涝、风、雹是强对流天气灾害中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几种危害。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危害是外力摧毁庄稼,间接危害是由内涝诱发和传播病虫害致庄稼减产甚至绝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的发展,因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而造成的损失也就更加严重。强对流天气灾害与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其影响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是密切相关的。
强对流天气灾害防御
由于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成灾种类多,破坏力大,常造成严重灾害,目前尚无有效办法人为削弱及防治,因此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策略。
1、建立抗灾夺稳产的农林牧结构和措施
(一)建立抗灾夺稳产的农林牧结构。在多强对流天气灾害发生的地方,特别是山区需大力种草种树,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增加森林覆盖率,做好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有可能减少空气的对流作用,以减轻强对流天气灾害的发生,农区增加林牧业比重,并增加种植抗强对流天气灾害和复生力强的作物比例;在强对流天气灾害多发区,多种根茎类作物。在关键生育期错开强对流天气灾害多发时段。成熟作物要及时抢收。
(二)对于防风: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巩固建筑物,以防雷雨大风、龙卷风等风害,改变生态环境,防止土壤沙漠化,保护水源,疏导沼泽。
(三)作物受灾后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强对流天气灾害发生后,作物除遭受机械损伤外,还有许多间接危害,因此,应根据不同灾情,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抗灾能力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四)培育优良的抗强对流天气灾害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灾能力。
2、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水平和加强对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理论研究
(一)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水平
首先要对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和移动作好预测预报,可利用气象雷达监测,加强气象台、站联防来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监视它的活动,还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连续拍摄的云图照片,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移动及消亡进行探索、追踪,配合天气形势图分析,有助于判断强对流天气出现地区的预测预报,从而可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水平;及时发布预报信息,以便在强对流天气出现以前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
(二)加强对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
如加强对强对流天气成因的机理研究,加密监测强对流天气网点,更新监测手段;建立防灾减灾计算机指挥系统,尽快应用于抗灾救灾工作,提高应变能力,对影响本省的强对流天气灾害进行系统整理,并建立强对流天气数据库和灾情库,及时为领导决策和采取措施提供准确的灾情资料。
3、建立、健全防灾系统
(一)当发现强对流天气将发生时及时发出警报。迅速将强对流天气可能出现的预报传达至各有关地区、有关单位;通过广播、电视、高频电话等及时传递。
(二)兴修水利,清理沟渠,疏通水道整治脏、乱、差,以防强降水造成内涝积水。
(三)人工消雹:防雹的主要措施是消雹,使形成雹块的云层减薄或消散,阻止云中酝酿成雹和小雹长成大雹。方法有二种:一是将碘化银或碘化铅等催化剂通过地面燃烧或飞机播撒方式投入到成雹的积雨云中,增加积雨云中的雹胚,使其形成小雹,不易长成大雹。二是爆炸,采用高射炮、火箭、炸药包等向成雹的积雨云轰击,引起空气的强烈振动,使上升气流受到干扰,从而抑制雹云的发展,同时也能增强云中云滴间碰并的机会,使一些云滴迅速长成雨滴降落。对于防雹的科学实验,例如消雹原理、雹云探测、冰雹预报、防雹技术和效果等工作的研究也在积极发展和完善。
在防洪防涝、防风、防雹的各项防御措施中,植树造林改善局地小气候是关键。众所周知,影响对流发展的物理因子有六个,即大气的静力稳定度,云外下沉气流,挟卷过程,风的垂直切变,对流云的合并,对流活动对大尺度环流场的反馈作用等。破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阻止对流的继续发展,避免形成强对流天气。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采取措施避免强对流天气灾害的发生是完全可能的。毫无疑问,预报的准确是前提,我们必须提高预测强对流天气灾害的水平。
上海天气预报为何总把上海最低温度报得偏高?
最近的台风真的是一茬接一茬的来,之前的台风来的时候其实还是影响的城市蛮多的,有一些城市直接下了大暴雨,然后很多景点也都要关闭了,本篇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本次的这个台风摩羯对上海有没有什么影响。2018年8月台风摩羯对上海有什么影响今年第14号台风“摩羯”(热带风暴级)11日08时中心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东偏南方向约900公里的洋面上,将于12日傍晚到夜里在浙江中北部(玉环到舟山)沿海登陆。
受其影响,本市12日将出现阵雨或雷雨天气,过程雨量大雨到暴雨(40~80毫米),局部地区有大暴雨(100~150毫米),小时最大雨强40~60毫米。
台风“摩羯”最新动向
今年第14号台风“摩羯”(热带风暴级)
10日下午14时中心位置位于浙江省舟山市东南方向大约126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22.8度、东经132.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98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00-200公里。
预计,“摩羯”将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转西北方向移动,强度将有所加强,将于11日晚上进入东海东部海面,然后逐渐向华东沿海靠近。
卫星监测到的台风“摩羯”动态云图(10日06时30分至13时30分)
“摩羯”将中止上海高温
8月12日,13日上海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
今天是立秋后的第三天,上海中心气象台再次发布高温**预警,预计中心城区、浦东新区、松江、青浦等地最高气温将达35-36℃,成为今夏第17个高温日,逼平过去36年高温日均值!
从上海市气象局获悉,自1981年至2017年,上海年均35℃以上高温日为17个,预计今年高温日将比常年偏多。周六上海的高温天气仍丝毫“不肯松懈”,最高气温将达35-36℃。
今年第14号台风“摩羯”将于11日进入东海海面,然后逐渐向华东沿海靠近,最大可能于12日傍晚到13日早晨在浙江北部到江苏南部一带沿海擦过或登陆后北上。
受“摩羯”环流影响,预计12-13日上海局地有大雨到暴雨,偏北风转偏南风,阵风6~8级,洋山港区和上海市沿海海面阵风9~11级。
上海市气象局的技术体系
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health/2004-11/12/content_2207888.htm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1、气象综合探测系统上海市气象局 卫星云图;上海市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由遍布上海市的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农业气象观测、辐射、酸雨等特种气象观测站网以及雷达、卫星、闪电定位仪等现代化探测装备组成。建成了覆盖全省的雷电监测网,启动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网和GPS/MET网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气象监测信息的时空分辨率。
2、气象信息网络系统
通过中国气象部门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即9210工程)的建设,全市地级以上气象台站全面建成了VSAT卫星接收站,利用卫星信道组成覆盖全国的卫星通信网络。系统在满足海量气象数据广播下发的同时,还提供了数据收集、话音通信以多媒体广播等多种功能,气象通信网络系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
已建立了市、县三级气象台站分工合理,自下而上采集信息,自上而下逐级技术指导,上下结合,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引进了运算速度达2176亿次的IBM P690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建成了中小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利用气象人机交互处理系统(Micaps)平台,研究开发的市、县三级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以及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全省灾害性天气预报工具、分县指导预报产品,促进了我省天气预报水平、工作效率和作业规范化程序的提高。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以多种形式向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公益及专业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气象信息技术服务系统
初步建成了天气预报、警报,气候分析应用,科技服务,农业气象和人工增雨防雹等多种服务手段的现代化的气象服务系统。面向政府决策、防灾减灾、经济建设、人民生活以及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使气象服务的总体效益显著提高,在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为各级领导抗灾救灾、指挥生产,在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关于“上海天气云图”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